长江韬奋奖参评人员推荐人选公示公告

长江韬奋奖参评人员推荐人选

公示公告

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根据中国记协发〔2024〕4号文件精神,第18届长江韬奋奖,分配我省推荐人选指标一名。

本届长江韬奋奖,我省共有3家新闻单位3名编辑记者报名参评,经海南新闻奖定评委员会审核评定,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杨全同志拟作为参评推荐人选。现将参评人员基本情况公示,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评议。评议意见请发送至jixie0898@163.com 联系电话:0898-66810531。

附:杨全同志参评材料

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2024年4月28日

事迹材料

杨 全

本人是地地道道农家孩子,有着农民儿子天生的勤奋与执着。

本人原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于1999年5月,考入湖南《益阳日报》社,同年底考入湖南卫视新闻中心,担任记者编辑工作。

刚进报社时,本人被安排做校对工作,在寂寞枯燥的校对之外,利用空余时间外采创作,撰写消息、评论、杂文、小小说等,以致于发稿量超过一般的记者。

在湖南卫视工作8年期间,由于从事时政新闻的采编工作,提升了政治素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新闻实战经验。

2008年3月,本人进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工作,负责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大型电视新闻直播《飞扬20》的文案总统筹,曾连续16天奋战,每天仅睡2小时左右,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

作为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工作20多年的“老兵”,本人根据自己的岗位变化,既靠前指挥,又亲力亲为,为湖南、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贡献了一份力量。

本人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本人吃苦耐劳,作风扎实,由于长年从事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几乎没有正常的节假日。

坦白说,惊天动地的事迹谈不上,但“铁肩担道义 妙笔著文章”的新闻人初心一直在坚持。

一、代表作

1、 《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6年上半年,为应对所谓的“南海仲裁”,本人临危受命承担电视专题片《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的撰稿与制作。该片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被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28次在央视各频道播出,播出频次和密度空前,有力地回应了所谓的“南海仲裁”,有力发出了三沙自古就是属于中国的声音,在国内国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更路簿》在2017年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中以第一名获得一等奖,并荣获中美电视节金天使奖。

2、《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栏目,获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1年2月,本人分管的海南经济频道《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栏目,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称号,

本人作为海南省遴选出的三名代表之一,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走上主席台,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

3、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品牌《忠诚无限》获新华社等点赞

2014年起,本人主导策划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品牌《忠诚无限》,开篇之作《夫妻国旗班》聚焦西沙赵述岛上渔民兼海上民兵吴忠灿、曹烈珠夫妇,赞颂了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朴素的家国情怀,曾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从“抗灾英雄谱”系列到“我是一个兵”系列,从“最美教师”系列到“政法先锋”系列,从“咱们村官有力量”系列到“工匠精神”系列,从“破解天下第一难”系列再到 “咱们的第一书记”系列……《忠诚无限》播出约150集。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点赞《忠诚无限》系列报道,称其“为隐者传名,为无名者立传,在新闻中要永远宣传这批‘无限忠诚’的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说,“把这150集放在一起看,就是读一部波澜壮阔的平民史诗。”

4、《了不起的共产党》,融媒体讲党史反响热烈

2021年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主线,本人指导海南经济频道策划了融媒体特别报道《了不起的共产党》,通过邀请党史专家,以党史小课堂的形式,讲党史,学党史,节目在抖音、快手、微信、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播出,并联动《海南新闻联播》推出电视版,全年播出200多集。抖音快手双平台播放量累计4600万+,粉丝量突破25万,武汉、大连、西藏等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主动联转发。

此外,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本人参与策划了大型报道《宋楚瑜回湘46小时》;2011年,本人主导策划庆祝建党90周年特别报道《红色现场》。

从业25年,策划大大小小上百个系列报道,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一次,三等奖3次,以及其他国家级、省级奖数十次。

二、以一己之力,打造一档电视评论品牌《南海平》

2005至2008年,本人在湖南卫视工作期间,是《湖南新闻联播》电视评论《湖湘平》的主要撰稿者。2008年到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工作后,本人着力提升电视评论的影响力,几乎以一己之力打造电视评论品牌《南海平》,在9年时间内,独立撰写近1000篇评论,增加了电视媒体的文化厚度与话语权,彰显了电视媒体的政治价值。

“南海平”针对海南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重要部署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上积极发声,语言风格上,通过用典增强思想性,更多是接地气的大白话,生动而深刻解读海南新闻大事件。

三、3件小事

1、策划刘德华奥运火炬拍卖 善款捐助汶川孤儿

汶川地震发生后,如何帮助那些灾后的孤儿, 本人策划了奥运火炬义拍活动,得到了香港艺人刘德华等人的支持,筹集善款200万元,捐给汶川灾区孤儿。

2、积极呼吁,为乡村患尿毒症教师换肾

2000年本人在湖南卫视工作期间,无意间得知一位来自湘西的乡村教师患尿毒症晚期,心愿是临死前想到北京看一看。当时作为《湖南新闻联播》的一名编辑,本人说服制片人对此事进行报道,并配发编后语呼吁各界救助。新闻播发后,有爱心企业家主动联系,该教师换肾成功。

3、深入“虎穴”,偷拍传销窝点内幕

2001年本人与其他两位同志,谎称对传销感兴趣,深入湖南省长沙县星沙镇传销窝点,冒着生命危险偷拍传销内幕,系列报道播出后,当地警方介入,一举端掉盘踞多时近千人的传销窝点。

诚如苏东坡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作为一名新闻“老兵”,我将继续赶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杨全同志简历

杨全,男,汉族,1972年4月出生,湖南益阳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 201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7年8月参加工作。

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中学教师;

1998年7月至1999年5月,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凤凰湖农场学校(因乡镇合并,又名笔架山乡中心学校)教师;

1999年5月至1999年12月,湖南省《益阳日报》社担任编辑、记者;

1999年12月至2008年3月,历任湖南卫视新闻中心记者、文字编辑、责任编辑;

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历任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总策划、副主任、主任;

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任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兼电视新闻中心主任;

2016年6月至今,任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期间,入选“2020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工程人员”) 。

获奖作品登记表

作品文稿:

我们的更路簿

——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

【现场】

海浪、海鸥、碧波万顷的南海、船等

【音乐起】

【配音】

一本本手抄的册子,是风帆时代闯海耕海的指路明经。

一本本泛黄的册子,是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无价之宝。

一本本简陋的册子,记载着浩渺深邃的南海的丰富信息。

一本本无言的册子,发出了一片海域主权归属的响亮回声。

这本薄薄的册子,叫做《更路簿》。它不仅是海南渔民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三沙主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

密藏“天书”

【现场】

【配音】

最初,渔民们驾船去西沙、南沙,全凭经验:抬头看星象,低头看海况,再看看海水颜色,以此识别洋流……到了某个陌生的岛礁后,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给这些岛礁命名。没有名字,他们就没法定位这些岛屿,更无法交流各自的经验。除了岛礁的命名,还有哪个岛礁朝哪个方向,走多少航程能到另一个岛礁,等等,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都需要牢记在心。

最初的《更路簿》是写在一个个闯西沙、闯南沙的船长心里的,他的心里有了这本书,就好像把经过的海域和岛礁刻在了自己的掌纹里。后来,船长老了,他要把这些经验传给他儿子、孙子,祖祖辈辈传下去。于是,第一本《更路簿》就这样诞生了。

今年66岁的卢家炳船长,永远忘不了父亲对他说的这句话。

【采访】潭门老船长 卢家炳:

我们学会那个(《更路簿》)、精通了《更路簿》,就可以当海上的师傅了。

【配音】

《更路簿》,又称《南海更路经》,是海南民间以文字或口头代代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知识。它详细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向、距离以及岛礁特征,是海南渔民祖祖辈辈在南海航海实践中传承下来的经验总结。据专家考证,《更路簿》至迟在明朝初年就已出现,成熟于清朝,盛行于清代末期和民国前期,世代流传至今。

【采访】潭门老船长 卢家炳(66岁):

最早的《更路簿》最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这本《更路簿》估计是我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直到现在,我家谱里传承下来的,(有)六百到七百年左右了。

【配音】

“有了《更路簿》,出海赛神仙”、“学会《更路簿》,能当海师傅”、“家有《更路簿》,能当好船长”。在海南岛东海岸,文昌东郊、铺前、清澜,琼海潭门一带所流传的这些南海航行的谚语,无不凸显出《更路簿》在老渔民心中的神圣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以前人的实践和经验凝成的《更路簿》,就是当时的“密藏天书”、“海上指南”。

【采访】潭门镇老船长 苏承芬(81岁)

我们出海,我们什么航海的设备都没有,不像现在有那个雷达,什么东西都有。我们什么设备都没有,我们到西沙南沙东沙那边生产,就得靠那个《更路簿》。

【现场】

渔民航海老素材

【配音】

《更路簿》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实记录,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是自古以来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也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

至今被发现的《更路簿》有苏德柳本《更路簿》、郁玉清本《定罗经针位》等12种版本。它们都直观地反映了渔民在南海诸岛礁的作业路线、开发经营场所、南海诸岛礁,特别是西沙、南沙各个岛、礁、滩、洲的命名。《更路簿》所记载的地名有136个,记载的航线有200多条。

【配音】

从《更路簿》中记载的航路、岛礁等系列信息来看,我国渔民在南海的作业生产、生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渔民的《更路簿》以苏德柳本为典型代表,以导航为主,主要由南沙更路、西沙更路两大区域组成。中期阶段以郁玉清本《定罗经针位》为代表,标志航路和西沙、南沙的开发利用较多,对于“东头沙”作业生产还未兴盛,航线主要集中在中部五大环礁区。后期阶段的《更路簿》中“东头沙”已经出现,这时从大陆来南海诸岛的航道增多,渔业逐渐集中在这些区域。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人最早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证据。

【字幕】

《更路簿》反映了我国历代渔民在南海进行独占性、排他性国内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体现了我国自始至终在南海区域的持续的主权存在。

沧海更路

【配音】

大海,茫无际涯,不像在陆地上,“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海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以地名间的间距来标示。更路簿中的“更”是长度距离单位,一更大约相当于10海里;路的意思是路径,簿就是小册子。

《更路簿》中记载了多达200余条航行线路。翻开《更路簿》,每条航海线路的起止点、针位(即航向)、经点等历历在目。《更路簿》对于不同地点前往不同方向岛礁的航线更路,都有详细的记载,对于哪种风向下使用哪种针路也有具体的记载说明。除此之外,《更路簿》还记载了大量海上风向、水文、气候变化等科学数据,岛礁分布等地理知识。

【采访】潭门老船长 苏承芬(81岁)

《更路簿》就是这样的,《更路簿》一条一条写得清清楚楚在上面,一条一条,这个岛礁到这个岛礁的方向距离,那个岛礁到那个岛礁的方向距离。

【配音】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老船长们世世代代在南海耕海捕捞,靠的就是《更路簿》这一本“天书”,和一只罗盘。

【采访】潭门老船长 卢家炳(66岁):

以前都没有导航,一定要有这个更路簿,有了更路簿以后再加上罗盘,没有这个罗盘你也走不了。

【配音】

渔民手中的古代罗盘上,有“子、午、卯、酉”等二十四个字分布在罗盘的圆周。子向正北、午向正南、卯向正东、酉向正西,这些字分成十二组,每组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共有二十四个方向。这样就能在茫茫大海中指示出方位,也能标识出每条更路所包含的起止点、航行的距离和时间。有了这个罗盘,再加上《更路簿》,船长对于海上的航线便心中有数。

【采访】潭门老船长 卢家炳(66岁)

一定要看准《更路簿》上。看准《更路簿》以后,从哪里开到哪里。用罗针上那两个字,对哪一个礁,就可以开到哪一个礁。

【配音】

在《更路簿》中,海南渔民用本地俗语,为南海上的岛、礁、沙进行命名。这些俗名,据专业工作者调查整编,有136个,其中东沙群岛1个,西沙群岛38个,南沙群岛97个。渔民们还给每一片海域都起了乳名,“东海”是指西沙,“北海”就是南沙,“猫注”就是永兴岛,“海公”就是半月礁。

【采访】潭门老船长 卢家炳(66岁)

我的父亲告诉我,那个大船桅杆(被)打断了,就漂流,刚好靠近太平岛,他们远远看到太平岛,就像个山马一样,就叫黄山马。

【采访】海南大学教授 《南海天书》作者 周伟民

南海啊,海域里面很复杂的问题。你比方说,海潮的这个汹涌啊,风向啊,还有很多海底的这个暗礁啊,所以渔民为了怎样避开这个险滩,和那个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就这样呢,他们就开始对那个主要的岛礁啊给予名字。有名字才清楚这个礁是叫什么,那么开始是慢慢的约定俗成。

【配音】

《更路簿》中的地名形象生动,是海南渔民祖祖辈辈在熟悉岛礁特征的基础上命名的,因而多以形象命名。如把环礁称为“筐”,把南威岛称为“岛仔峙”,把司令礁称为“目镜铲”,把安达礁称为“银饼”,把仙宾礁称为“鱼鳞”等。

【采访】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 吴士存

《更路簿》它实际上,它是记录了中国渔民对南海诸岛发现、开发经营的整个过程,历史过程。所以它,《更路簿》,它是另外一种方式,证明了中国是南海诸岛唯一的真正的主人,以渔民的方式来进行命名,然后再通过国家的立法行为,把它上升为国际认可的标准地名,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在实践行使主权的一种形式。

千年耕海

【现场】

捕捞海产,渔船满载而归。

【配音】

如果说,《更路簿》的发现,在今天已成为中国在南海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的铁证;那么它的源流和发展,则反映了自古以来,在这片海域的渔民与大海、人与自然的关系。

【采访、画外音】潭门老船长 黄家礼(86岁)

(你爸爸到了新加坡以后,怎么把您给留下来了呢?)

六七岁的时候嘛 我那时候才六七岁

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再大一点就带我去。

(后面想不想去找你爸爸呀?)

没去,在新加坡人生地不熟,他在哪里我也不知道,之后我堂哥写信过来说他去世了。

【配音】

86岁的老船长黄家礼老人,对大海有着复杂的感情:年轻时,他一年有一半时间在海上漂泊,一家老小生计出自南海,对南海,他爱得深,爱得切;当听到亲人葬身风浪的噩耗,他在悲痛之下又对南海有过痛恨,恨这无情的风浪夺走了有情的生命;而到了年迈不能出海时,他却常常从枕头下拿出《更路簿》,摩挲良久,无限怀念那片碧绿深邃的“祖宗海”。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国强

早在中国远古时期,中国人民已经开始在南海进行自己的开发经营活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渔民大量地前往西南沙海域进行渔业生产活动。那么在古代历史时期对于南海的开发经营活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航路的开辟,一个是渔业生产活动。

【现场】

台风、巨浪

【配音】

海,赋予人类以财富,也吞噬着人类的生命。“自古行船半条命”,开放、冒险的心态,世代相传的生计,使得这些老船长们开辟了跨国生意。西南中沙的各个岛礁,在他们的心中,是一个个物产丰富的宝库。哪个岛礁盛产什么,哪里几月份有哪些珍宝,他们如数家珍,每年都按照季节去捕捞,再运到东南亚各国贩卖,换回家用的生活用品。

【采访】潭门老船长 杨庆富(80岁)

我去西沙差不多18岁到62岁,经历过的台风差不多有10次。

【采访】潭门老船长 苏承芬(81岁)

我到那个黄岩岛,当时黄岩岛的那个海产品很丰富。我们到那边生产,生产什么呢?公螺、海参、那个贝类。万一不小心就扎流血了,手啊脚啊就流血了。

【配音】

海上风急浪高,变幻莫测。海南渔民传说,明朝初年,潭门有108个渔民在南海打渔遇险,全部葬身大海。后来,这些遇难的渔民化作神灵,叫108兄弟公,专司保佑闯海耕海的后来者的职责。几百年以来,海南渔民所到的西南中沙各处,都立有简陋的兄弟公庙,渔民上来,第一件事就是焚香礼拜,祭祀108兄弟公。

【采访】潭门老船长 苏承芬(81岁)

兄弟庙每一个岛都有。

【配音】

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大海的丰饶美丽让人们流连忘返,一些渔民干脆直接在一些岛上长时间居住生活。《文昌县志》记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昌东郊上坡村陈鸿柏曾在双子礁住了整整十八年,文昌龙楼的符鸿辉、符鸿光在南威岛连续住过八年。

【采访】潭门老船长 苏承芬(81岁)

那个符鸿光、符鸿辉,在那个南威岛,在双子岛养(种)那个番薯,我们到那里还挖过这么大的番薯。(我)第一年到南沙,(是)1945年。解放以后,两兄弟到西沙搞生产,我们这边问他,家里父母叫他们回来结婚,他们还不想回来。

【配音】

南海辛勤的渔民们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了开发南海的历史重任,正是凭借着《更路簿》,他们才能抵达捕捞海产品的遥远海域,也正是凭借着《更路簿》,他们才能到达遥远的东南亚各国,把辛勤捕捞的海产变成商品,换回一家的生计。

【采访】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 吴士存:

(《更路簿》)记录了渔民对南海诸岛整个开发经营漫长的历史。所以《更路簿》它是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它记录了从海南的几个港口,有海口港,有文昌的铺前港、清澜港,有琼海的潭门港。还有广东省的一些渔民,也是在古代能够进入南沙海域进行捕鱼活动的渔民。所以海南渔民、海南民间流传的《更路簿》,它记录了整个过程。

【配音】

现存12种版本的《更路簿》,直观地反映了海南渔民长期以来生产作业与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几个固定的海洋渔业作业区逐步形成的历程。它既是海南渔民充分利用经验与工具自主开发南海的证据,更是这片海域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诠释。

蔚蓝家园

【配音】

在清代以前,南海渔民们主要是以“个体”的身份在南海区域生产和生活。这里的“个体”主要指个人、家庭和家族。南海资源是海南人民赖以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民间在南海的开发经营活动从未间断过。

【采访】海南大学教授 《南海天书》作者 周伟民:

中国最早经营开发(南海)。南海它本来是荒无人烟的,那么谁到那去能够生存下来呢,我们海南的渔民,他到那里先开发,就是捕捞。挖马蹄螺、挖砗磲、挖海灵草、挖海参、抓海龟。潭门渔民最早开发经营南海诸岛,主要是把这些海产品开发出来,这些海产品本来是大家都不知道的。

【配音】

在《更路簿》中,记录了海南渔民对三沙岛礁、南海海域的命名等主权行为。这些行为被国家通过汇编地方志等行政行为所吸收,而逐渐上升为国家行为。

【配音】

据清朝官方编修的《广东通志》、《泉州府志》、《同安县志》等记载,南海诸岛属万州辖治。在当时的许多官方地图中,都有关于南海诸岛礁的记载。现存各种不同版本的《更路簿》所记载的航行路线,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南海海域,也记录了南海各岛礁、海域的发现、命名以及统一名称的全过程。从清朝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志就开始吸收《更路簿》内容为史志资料,如清朝官修的《广东通志》即根据《更路簿》的资料绘制了南海官方地图。家与国,在这一刻已经融为一体。海天无限,家国有情。   

【采访】中国社科院海疆问题专家 王晓鹏

按照国际法的一般原则断定某一个领土,那么于海上来说,就是断定某一个岛礁属于某一个国家,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也是四个最早,就是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最早持续不断的行政管辖。那么就南海而言,于南海诸岛完全满足这四大最早条件的,只有中国这样的一个国家。所以呢我们说,我们自古以来,中国对于南海诸岛就享有主权。

【配音】

在国家主权的发展历史中,主权本质与主权行使具有同一性、分离性。“先占”理论并不足以完整解读《更路簿》的法理意义。国际法上的“先占”指的是“单纯的发现,即可占有”,而《更路簿》所包含的绝不只是发现行为,它包含着更为丰富的信息,比如岛礁命名行为、海况测绘行为、渔业生产与航运等经济开发行为等。

【采访】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

研究这个《更路簿》啊,我们最早是从学术的角度进入的。进入以后呢,我们发现啊,《更路簿》的问题不纯粹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在田野调查里面发现,谭门最早到南海去捕捞的,就是一个人叫符再德。符再德这个人呢,他们说是元朝至元23年(公元1286年)到南海捕捞的。

【现场】

壮阔的南海、美丽的三沙

【配音】

小小的《更路簿》,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了科学认知行为、民间行为与国家行为交织等各种复杂关系。如此大量的信息,与国家主权理论实质相辅相成,直接宣示着我国对南海诸岛礁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

小小的《更路簿》,承载着茫茫的大海、星罗棋布的岛礁,更承载着南海渔民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个人工作照

个人生活照

个人证件照

责任编辑:马玉琴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公示公告

最新的海南活动公告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